新闻动态

“博雅讲坛”ד寻星导航”生涯系列讲座——曹文轩、谢冰:关于“北大精神”的两种读解

来源: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发布时间:2024-12-27

    本学年,北大附中启动“寻星”系列生涯活动,希望通过生涯课程、生涯探索活动、生涯讲座等方式,帮助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自在探索,在象征未来的灿烂星河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颗星,也在奔赴这颗星的旅途中发现更闪耀的自己。其中,“寻星导航”生涯系列讲座首次与“博雅讲坛”活动联合举办,希望为同学们打开人生规划和生涯选择的广阔视角,带领同学们立足当下、思考未来。

      北大附中是北京大学四级火箭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近65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逐渐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多元的创新发展活力,教育教学特色与精神文化传统也与北京大学一脉相承。

      本期活动分别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和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谢冰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同学们走近北大,了解北京大学深厚的历史人文传统与科学探索精神。两场讲座分别由党委书记王亚章老师和校长马玉国老师主持。高一、高二全体学生分别在致蕙礼堂、下沉剧场及学院教室聆听讲座。

王亚章书记、马玉国校长主持讲座

曹文轩:对“北大精神”的解读

      曹文轩,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所长。出版长篇小说有《草房子》《蜻蜓眼》《青铜葵花》《火印》《樱桃小庄》等;出版系列作品有“我的儿子皮卡”、“丁丁当当”等;出版绘本有《远方》《羽毛》《烟》《夏天》《侠鸟传奇》《笨笨驴》《灵魂像鸟一样飞往南方》等80余种;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30多本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希腊、日、韩、瑞典、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阿拉伯、波斯等40种文字。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政府奖、全国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等重要奖项50余种,并获得多项重要国际奖项。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1月获影响世界杰出华人奖。

曹文轩老师讲座

      2014年教育部正式核准颁布的《北京大学章程》对北大精神作出了全面的概括:“继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弘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内涵丰富的北大精神是一代代北大人满怀赤子之心,通过坎坷的求索、深邃的思考和持久的践行而逐步形成的,每一代北大人,都在通过自己的行动理解并诠释着北大精神。

      曹文轩老师在北大从教40余年,他提出,大学就像一座驿站,大多数学生可能只在学校中停留短短几年时间,但这驿站为身在其中的旅人点起的灯、点燃的炉火、指点的迷津,会影响他们一生。因此,大学自身所蕴含的精神就尤为重要,而“北大精神”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一种“悲悯”精神。北大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火种的诞生之地,就是因为北大人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悲悯,而他之所以这么多年始终坚持文学创作,正是因为在校园中被大大小小的悲悯情怀所感动:“这种精神与情怀,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尤为可贵。”

      曹文轩老师指出,“北大精神”的另一个核心是“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高等学府的大格局、大气象。北大的自由让师生们可以追寻自己所钟爱的学术话题,但这种不受条条框框束缚的自由绝不是散漫,因为钻研学术问题的道路是一条不断爬坡、没有尽头的“苦旅”。“北大精神”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让一个个具体而渺小的人在这种“背景”的加持下,仿佛融入大海的涓涓细流,也拥有了大海的雄浑和广阔。这一“背景”也是一种永恒的鞭策,在这种“背景”的照耀下,我们不能仅仅是利用它、享受它,而更不应辜负它,应激励自己沿着前人的道路继续攀登、不断超越。

曹文轩老师与同学们互动

      讲座结束后,现场同学踊跃提问,曹老师分别围绕自己的写作习惯以及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定位和理解与同学们作了深入的交流。

      曹老师提出,在当今时代,多元的、复杂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更需要我们培养沉思的习惯和静心的能力,这是让我们保持思想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

谢冰:“赛先生”在北大——浪漫的科学,严谨的探索

      谢冰,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计算机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博雅特聘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工;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中创软件人才奖”;目前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专项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软件工程、计算机理论科学和分布式系统等。主要研究软件工业化生产及软件复用技术,在软件构件化开发方法与平台、可信软件评估与生产技术、基于大数据的软件智能化开发技术与环境等方面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在软件工程基础平台研发和国产软件工具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成果在软件行业、信息服务业、国防军工领域、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中广泛应用。作为牵头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等重点项目9项,参与973、863计划、基金重点等课题5项。


谢冰老师讲座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北京大学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赛先生”在北大如何积淀成为一种科学文化氛围?在北大百余年的科研探索道路上,又培养出多少改变中国命运的优秀科学家?孕育出哪些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谢冰老师以“‘赛先生’在北大——浪漫的科学,严谨的探索”为主题,带领北大附中师生走近北大科研人的世界,领略科学家精神在这里落地生根的历程。

      讲座以北京大学的思想为起点,详细叙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北大如何致力于理科学科与理化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在校师生如何为民族复兴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逐步培育出自由探索的文化和前沿原创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北京大学持续创新、不断突破,创造了诸如“第一台百万次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全国首创。截至2019年,北大已成立了大批面向新技术的工科学院,进一步塑造了“博学雅致”的北大精神。

      讲座中,谢老师回顾了北大科技创新的重大历史成就,核科学、原子钟、青蒿素、结晶牛胰岛素、稀土分离技术、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排系统……进入新时代,北大的科研工作在“常为新”的精神激励下,迎来了“强基础、重交叉、促创新”的新局面。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的研发,打破了MATLAB商业科学计算软件对中国的封锁;激光质子刀的出现,提供了肿瘤治疗的新模式;超高清多态基元编码技术,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栅长仅5纳米的碳纳米管晶体管,为芯片自主创新开辟了新道路……谢老师结合丰富的科研案例,介绍了北京大学深耕基础研究和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而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展现了北大不拘一格的格局和视野。

      最后,谢老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勉励同学们——“传承北大科学精神、承袭科技发展使命,为今人奋力,为来者前驱,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谢冰老师与同学们互动

      讲座结束后,师生代表分别为两位老师献花并赠送“博雅讲坛”嘉宾奖牌,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两位嘉宾还分别写下寄语,表达对同学们的勉励和祝福。


讲座精彩回顾视频请至“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视频号观看。

b594abc8da91427580b0a5571da9751f.png

51886939dc7e4e15b9e76174dcc4b5dd.png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