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王启宁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博雅人工智能讲堂”第十六期“面向人机融合的通用智能机器人”
来源: 教务长办 发布时间:2025-04-30
文字:刘俊宏| 编辑:山石 | 责编:安宁
4月25日下午,由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博雅人工智能讲堂”第十六期在理教107教室举行。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王启宁教授以“面向人机融合的通用智能机器人”为题作报告。本次讲座还设立有新燕园校区、医学部和深圳研究生院三个分会场,全校500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于菲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王启宁作讲座
王启宁回顾了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人类的梦想是使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友好合作伙伴,但传统机器人在线感知、实时作业能力弱,人机协作能力不足,广义环境主动感知欠缺、自主控制能力不强,其功能和实用性距离人类的期望仍然有很大差距。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投入的关键领域。王启宁结合多项实例,介绍了“人-机器人-环境”高效融合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瓶颈技术,深入剖析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难题,并强调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针对具身智能研究,王启宁提出从具身智能体到通用智能机器人,存在三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包括物理耦合(从知识世界到真实世界)、移动操作(从运算集群到机载系统)、人机交互(从人机协同到人机融合)。他强调,通用智能机器人研发需有勇气攻克“硬核”问题,机器人发展应秉持服务帮助人类的初心。王启宁还分享了北京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厚研究基础和主要成果,以及在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科技(AI for Engineering)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北京大学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的招生和培养情况。
同学们认真听讲
现场交流
交流环节,师生踊跃提问,围绕人体运动建模在机器人控制中的作用、力触觉传感、医工交叉研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伦理等问题展开讨论。王启宁耐心解答,分享独到见解。他表示,未来社会必将是人与机器人高度融合的世界,跨学科创新合作需要“双向奔赴”。北京大学将持续发挥学科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为该领域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实现通用智能机器人服务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
医学部分会场
深圳研究生院分会场
专题链接:博雅人工智能讲堂
延伸阅读:
为推动数智技术赋能教学方式与科研范式创新,进一步提升师生数智素养,面向未来培养具有数智时代胜任力与塑造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24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设立“博雅人工智能讲堂”,由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博雅人工智能讲堂”系列讲座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应用实践和未来发展、“人工智能+”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及人才培养等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2025年春季学期,“博雅人工智能讲堂”全新推出“青年科学家系列”,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青年学者,从算法创新、模型演进、核心技术、应用拓展等多个角度,系统阐述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体系与关键技术突破。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