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陈培永: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18

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进一步建设好思政课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思政课教师继续讲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如何在已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局面,无疑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现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三点理解体会。

一、深刻认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定位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更加明确思政课是什么样的一门课,为什么值得高度重视和不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里的“德”,不仅是指私德、公德,还指大德,不仅指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还包括关怀他人和社会的道德品质、为国为民的道德理想;这里的“人”,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长大成人,而是特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此而言,能否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关乎学生能否成长成才、成就事业,关乎党和国家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事业的成败。

思政课立这样的“德”、树这样的“人”,要靠讲政治、用理论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当然要讲政治,但不能把政治当成简单的口号、说教。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不能靠硬塞让大学生必须接受某句话、某个原理、某个观点。思政课所讲的政治,应该体现为学生坚定对党和国家的自觉认同,掌握洞察社会与引领时代的理论武器,面对现实问题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具备成就一番事业的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等。

思政课讲政治,是通过思想和理论来讲的。离开思想、理论,离开道理、学理、哲理,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思政课。我们知道,支撑思政课的核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办好思政课就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正是洞察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学说,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讲好思政课,就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的力量、理论的魅力。

思政课教师应该经常自我追问的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要来上这门课?这门课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至少应该提供的一个答案是:思政课能让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实践的智慧,能够提供读懂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的方法论。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应该追求党和国家理论与个人成长成才道理的融通,在讲述洞察时代、治国理政理论的过程中,时刻结合同学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给学生成就一番事业以启迪、以点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提升思政课的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该强化学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是一门特别需要学术支撑的课。那种认为“思政课没有学术也不需要学术,只要讲故事、找案例、放视频就够了”的观点明显是错的。没有学术支撑,思政课只能流于形式,不可能使人信服,也就成了学生认定的“水课”。

思政课当然要灵活运用教学形式,要多讲故事、案例、数据,讲得通俗、生动、有趣,但不能一味单纯靠形式创新、靠变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不能把讲课变成只是举一些例子来证明某个理论观点。因为讲一个正面的例子,一定能找到一个反面的例子。故事、案例、数据可以讲,而且确实要学会讲故事、讲案例、摆数据,但故事、案例不应成为思政课的主体。思政课在强化政治性的同时,应该不断提升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要用厚重的思想和理论彻底回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这样才真正有说服力,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我们经常讲,思政课要深入浅出,要问题导向,要重点突出,但如果没有学术研究,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怎么能做到这些呢?只有以学术做支撑,有研究成果做支撑,才可能真正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讲出深度、讲出逻辑、讲出观点。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理应加强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研究,不断夯实思政课讲道理的学理基础。思政课所要讲授的内容、所要回应的问题,有很多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论题。从事思政课教学,就要从事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研究,去围绕教学内容做学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个教师教的是思政课,研究的却与思政课无关的课题,很可能两方面都花费了不少力气,却都做不好。如果围绕自己平时教学中的问题展开学术研究,由备课、教学需要来倒逼思考、写作,把思考、写作的内容拿到课堂上分享,必然是教学与研究相互助益,事半功倍。

思政课教师应该实现教学与学术的良性互动,从教材中、从教学中找到学术研究的选题,甚至找到值得终身研究的方向。可以深入研究与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围绕这些著作写作学术论文;也可以有意识地列出每个专题中的教学重难点,围绕课程的核心关键词、代表性范畴开展有规划地长期研究;还可以围绕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困惑写回应性文章,并在课堂上尝试性地讲讲框架、讲观点,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提出具有解释力和原创性的理论。

三、切实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

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教师有“内涵”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是只停留在“术”层面的纯教学型教师,还得是有“道”、有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准的学术型人才。一个有“内涵”的思政课教师,得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并且还得努力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

学生愿意听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受人尊重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的话。教师有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赢得学生。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学生认可了教师的人格、学识、功底,才有可能真正听进去他所讲的话并且照着做、接着做。一名思政课教师,如果不是真正的专家、学者,也可能会讲一堂精彩、生动的课,但讲课的内容是否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具体行动,就得打个问号了。社会上存在着对思政课教师的一些误解,比如认为思政课教师不需要做学问,不是真正的专家、学者、知识分子,思政课教师门槛低,是个老师都能讲思政课。这是偏见,但也有现实原因,个别思政课教师以教学为由长年不做学问,容易给人造成思政课教师无需专业学术的印象。要真正改变这种观念,我们就要引导思政课教师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学术研究,把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名师、受同行尊重的知名学者、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名家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

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努力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好教师。面对社会问题、面对学生的困惑,思政课教师回应的思路应该是:我也在深思这样的问题,有些方面还没有答案,我觉得你讲的有一定道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可以奔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思考。好老师不会轻易发出学生必须干什么的命令,不会讲一些让学生必须接受的空洞道理,他会自觉地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深刻内容,会适当插入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体会,会谈谈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思考,会交流式地表达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解决学生的真正困惑,引领学生的深度思考,赢得学生的真正尊重。

(作者陈培永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

本文原载于2024年6月15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校报》第1666期第1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