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北京大学数智教育发展沙龙第八期举行,师生共同讨论教学AI应用的风险、原则与边界
2025年10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数智教育发展沙龙第八期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本期沙龙聚焦“教学AI应用的风险、原则与边界”,围绕《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边界指南2.0》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高校师生在拥抱技术变革的同时,如何坚守教育本质,审慎平衡“技术适配”与“教育价值”。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联合教务部、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图书馆与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秘书处共同主办,信息管理系、教育学院协办。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黄文彬长聘副教授作主题报告,教育学院范逸洲助理教授主持案例研讨环节。

活动现场
黄文彬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对当前高等教育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与科研范式带来的深刻影响与双重挑战。他指出,AI在显著提升信息处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学术诚信、内容偏差、数据安全、认知惰性及能力退化等系列风险。报告中,他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高校在AI教学应用领域的政策动向,并结合充分的文献调研与广泛的师生访谈,总结出高等教育场景下师生应用AI的八大风险类型与六项基本原则。他强调,高校AI应用需要超越“AI为工具”的单一视角,转向构建“学习者-教师-AI”三方协同的新框架,并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设计可解释、可评估、可追责的应用路径。
在案例研讨环节,范逸洲采用了“先抽象判断,后情境思辨”的方式,引导参会师生围绕“教师能否自主决定如何使用AI辅助教学”“教师能否使用AI辅助评分”“学生可否在预习中主要依赖AI整理的资料”“AI能否成为科研成果的实际参与者”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师生踊跃分享观点,在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氛围中,共同探寻技术应用的合理边界。


现场师生交流
黄文彬结合现场讨论进行了总结。他指出,AI的可用与否并非由技术定义,而是取决于学习者的态度与教师的教育目标,真正的边界,不在工具之间,而在人与AI协作的方式中。他强调,边界并非是强制的规定,学生的学习心态才是决定AI应用边界的根本。人工智能时代,与AI高效、审慎协作的能力,已成为师生必须主动构建的核心素养。
专题链接:数智教育动态
延伸阅读:
“北京大学数智教育发展沙龙”由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图书馆以及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秘书处联合发起,是学校师生数智素养提升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期沙龙与图书馆信息素质工作坊合作,由相关院系或部门承办,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开展实操工作坊以及组织座谈研讨等丰富多元的活动,为师生搭建人工智能前沿发展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助力师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掌握其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方法,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并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相关活动视频已同步在北大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及北大媒体资源服务平台的专栏上线,方便师生们随时观看与学习。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教务长办公室
Office of the Prov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