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举行,仰海峰讲授“超真实、拟真与内爆——晚期鲍德里亚的三个重要概念”
来源: 教务长办
编辑:燕元 | 责编:安宁
2025年4月23日晚,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在理科教学楼108教室举行,哲学系仰海峰教授以“超真实、拟真与内爆——晚期鲍德里亚的三个重要概念”为题作了精彩报告。讲座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宋鑫主持。
在本场讲座中,仰海峰从鲍德里亚早期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符号消费和意识形态批评讲起,主要围绕鲍德里亚晚期思想的三个重要概念——超真实、拟真与内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仰海峰作报告
仰海峰首先勾勒了从“真实”到“超真实”的哲学史发展。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传统认为只有在理性中才能达到对“真实”的把握,并因此排斥想象和幻觉。19世纪后期以来,这种理解受到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思想的冲击。布勒东以精神分析学为基础,提出了“超现实主义”,认为思想应该记录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如梦境中所展示的内容。“真实”的东西存在于这一“超现实”的世界中,而非被传统哲学的理性和逻辑控制的世界中。鲍德里亚认为,超现实主义仍然以传统哲学“真”与“假”的区分为理论前提,但是在现代消费社会,我们消费的并非客观存在的产品或商品,而是由符号所中介的“符号-物”,“真”“假”并非人们关注的焦点,依照媒介影像进行消费才是社会的现实,这就是由电子媒介制造出来的“超真实”,即比真实更真实的存在。
仰海峰进一步引入“拟像”(simulacra)和“拟真”(simulation)的概念来说明“超真实”在鲍德里亚思想地图中的位置。鲍德里亚将“拟像”理解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仿造,是自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模式;第二阶段是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要模式;第三阶段是拟真,是符码统治时代的主要模式;第四阶段是病毒,即当前时代的主要模式。“超真实”是第三阶段的产物,而作为其主导图式的“拟真”导致了真实的瓦解,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拟真以符码的拟像取代了真实;其次,超真实世界导致了意义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最后,超真实世界导致我们感知世界方式的变化。在超真实世界中,我们看似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实际上这些意见只是大众媒介的复制品,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据广告来选择消费品。
接下来,仰海峰阐释了“内爆”的概念。从真实世界到超真实世界的转变,导致世界展开方式的变化。真实世界是从内向外、从主体向客体拓展的世界,“外爆” (explosion)构成了真实世界的运动方式;超真实世界则是客体自身向内的展开,“内爆” (implosion)是其重要的特征。内爆指事物内部的聚爆过程,聚爆导致了事物之间界限和意义的消失。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充分利用了电子媒介的光影效果,真实的文化变成被光影所折射的文化。它打破了主体与客体、真与假、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不再引导人们追求真实的世界,而是通过媒介创造出一个梦境。在符码支配一切的时代,意义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信息的迷恋,这正是媒介中发生的意义的内爆。
仰海峰总结道,晚期的鲍德里亚扬弃了早期以象征交换来替代现代性的批判思路,完全走向对客体世界的认同。这些概念体现了他对计算机技术的哲学思考,也是当今我们考察技术革命的哲学意蕴时所面对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围绕自由和主体性、社会的潜在规训等话题进行讨论。仰海峰以细致而深刻的解答回应大家的提问,为现场师生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专题链接:“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