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文化中国第五讲举行,杭侃主讲“包容与创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欣赏”
来源: 教务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17
2024年12月12日下午,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文化中国第五讲在哲学楼101教室举行,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侃教授以“包容与创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欣赏”为题作讲座。讲座由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宋鑫主持。
讲座现场
杭侃结合李泽厚、熊秉明等当代学者对佛教艺术的论述以及戴逵、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周昉等中国古代大艺术家的创新,说明佛教艺术在中国化进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包容性与创新性。通过欣赏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贡献。
杭侃结合《魏书·释老志》的记载解释了“像教”的基本释义,即佛教的图解。从五胡十六国到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佛教最终成为平息社会动乱、凝聚社会共识的思想方案。通过展示云冈石窟中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石刻造像,杭侃指出云冈石窟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代表中国石窟艺术从“凉州模式”过渡到“平城模式”。杭侃强调,文化遗产除了历史、艺术和科学三大价值外,很多文化遗产还具有情感价值,这些深入人心、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会唤起我们最真挚的情感,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理解和传播。
杭侃作讲座
杭侃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使得多种宗教得以在中国传播,但一种宗教能否在传播地发展,取决于它能否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从四川乐山麻浩崖墓1号墓门楣浮雕、摇钱树上的佛陀形象、咸阳成任墓地出土金铜佛像等历史材料来看,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也经历过很长一段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借用李泽厚先生“佛陀世容”的概括,杭侃继而从“悲惨世界”“虚幻颂歌”“走向世俗”三个方面阐明佛教艺术的创新性。北魏时期,从云冈到龙门、敦煌的壁画和雕塑,通过对现实“悲惨世界”的直接写照,反映出佛陀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唐前期,佛像形体从秀骨清像过渡到健康丰满,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经变壁画不再描绘现实的世界,而是以皇室宫廷和上层贵族为蓝本的理想画图,奏出了一曲企图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在晚唐、五代和宋代,佛教造像则进一步“走向世俗”,创造出更为写实、逼真、具体、可亲、可暱的佛教艺术作品。
师生提问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围绕佛教信众心态与佛教造像“世俗化”的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现实启示、艺术的情感价值等话题进行讨论。杭侃以细致而深刻的解答回应大家的提问,为现场师生带来了有益的启发与思考。
专题链接:“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文化中国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