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王鹤主讲“北京大学博雅人工智能讲堂”第十五期“大模型赋能的人形机器人”

来源: 教务长办

文字:季婉婷| 编辑:燕元 | 责编:山石

4月18日下午,由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博雅人工智能讲堂”第十五期在理教107教室举行。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教授、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鹤以“大模型赋能的人形机器人”为题作报告。本次讲座设立了主会场及新燕园校区、医学部三个会场,全校400余名师生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与。本次讲座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陆俊林主持。

讲座现场

王鹤主讲

讲座伊始,王鹤回顾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三个时代——以日本本田ASIMO和波士顿动力Atlas为代表的雏形时代、以强化学习技术为核心的宇树等为代表的运动时代,以及以特斯拉和银河通用为代表、正在到来的生产力时代。他以今年春晚机器人舞蹈和特斯拉机器人拾取放置电池等为例,指出AI赋能的机器人目前已初步实现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动以及一定范围内泛化操作的能力。他强调,真正具有产业价值的机器人必须具备视觉闭环反馈与动作控制协调能力,以实现实时、自主的复杂任务操作。在训练机器人的数据与范式方面,王鹤指出,“合成仿真数据+少量真实数据”训练范式能有效降低数据采集及训练成本,是当前大模型赋能的机器人训练的重要方法。他详细介绍了银河通用研发的全球首个完全基于合成数据预训练的具身大模型GraspVLA,该模型在视觉、语言和动作三大层面展现出显著的泛化能力。王鹤还展示了机器人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案例,包括24小时无人药店自动售药、工厂货品分拣搬运及复杂环境下碎玻璃自主清理等,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商用潜力。讲座最后,王鹤展望了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他预测,20年后人形机器人将广泛深入工业、服务业、家庭养老等多个领域。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社会挑战,人形机器人将成为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方案。

现场交流

在交流环节,王鹤同师生围绕算力限制下的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路径与应用前景、具身智能的技术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一一作出回应。他表明,快速反应的具身大模型对算力要求相对较低,当前国产芯片已初步具备支撑能力;在三至五年的中短期内,人形机器人虽难以达到千万台级的普及规模,但已在工业、物流等领域逐步实现商业部署,并有望在短期内实现万台级的应用。他还强调,当前具身智能尚处于1.0阶段,未来的发展涉及材料、触觉、能耗等多维挑战,期待更多跨学科专业背景的青年力量共同推动通用机器人的发展。

师生交流

多校区联合学习

专题链接:博雅人工智能讲堂

延伸阅读:

为推动数智技术赋能教学方式与科研范式创新,进一步提升师生数智素养,面向未来培养具有数智时代胜任力与塑造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24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设立“博雅人工智能讲堂”,由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研究生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博雅人工智能讲堂”系列讲座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应用实践和未来发展、“人工智能+”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及人才培养等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2025年春季学期,“博雅人工智能讲堂”全新推出“青年科学家系列”,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青年学者,从算法创新、模型演进、核心技术、应用拓展等多个角度,系统阐述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体系与关键技术突破。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