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时代美育与学科融合:价值、路径与实践”美育改革创新与学科美育研讨会举行


11月14日,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新时代美育与学科融合:价值、路径与实践”美育改革创新与学科美育研讨会,探讨新时代美育的内涵、价值以及学科美育的实践路径与未来方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执行院长毕芙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郭佳宏、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于润生以及“智识与审美”课程授课教师代表、《因美之名——北京大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集》作者、北京大学素质教育委员会美育分会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宋鑫主持。

会议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因美之名——北京大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集》正是新时代美育改革创新探索的实践结晶,凝聚了老师们对新时代美育的思考与探索。

202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策划,联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艺术学院、哲学系组织开设“审美与人生”“智识与审美”系列讲座和通识课程,邀请各学部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建设,引导师生从开放的视角理解美和美学。

会上,哲学系程乐松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在学科美育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心得。他指出,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格的养成和心灵的涵育,而非艺术知识的获取。美育并不是艺术教育的专属,各学科的智识都具有审美价值的秩序感及人性的温度。基于跨学科语境下美育的必要性,“智识与审美”课程尝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多元美感的叠加,促进学生泛美育的人格养成。檀传宝从教育学原理的视角对学科美育的合法性、美育与学科融合的价值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学科美育可以拓展美育实践的空间,可以提高绩效破解成绩困境,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丰沛的人生。毕芙蓉提出,学科智识之美既体现为知识本身的形式美,也包括探索知识过程中所展现的思维美与逻辑美,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同时体验这两个层面的美感。郭佳宏认为,推动学科美育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不同学科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结构与规律之美,从而揭示知识体系的深层魅力。于润生指出,学科美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实现路径,应通过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价值与意义认知提出的新挑战。

本次研讨会对北京大学的美育改革创新进行了经验总结与提炼,为推动新时代美育与学科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了跨院校与跨学科交流互动。未来,教务长办公室将持续举办系列美育研讨活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系统化多元化平台,不断推动高校美育体制机制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