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青春北大人,情观红楼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红楼梦》美育系列课程

来源: 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4-06-03


2023年至2024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在对《红楼梦》长期研究和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美育的理念和实践,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顾春芳以艺术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MFA硕士研究生为主体,联合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北大剧社和北京大学京昆社的学生排演了原创话剧《情观红楼梦》。

《情观红楼梦》

目前,《情观红楼梦》已获评北京大学美育优秀案例,并荣获北京市美育优秀案例一等奖,这项美育实践旨在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阐释、剧目创作与舞台排演,将红学与美育结合起来,探索高校美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方法,探索红学教学与传播的创新形式。谈起这次创排,顾春芳说:“红学是北大教学和研究的传统,如何创造性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是我们的责任。”

顾春芳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下达《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如何开展大学的美育工作?如何发扬北大的美育传统?这是一个非常迫切的时代命题。在顾春芳看来,美育就是陶养伟大而高尚的心灵和行为的教育。美育是心灵的照亮,美育的核心就是把心灵引向美的发生现场。

《红楼梦》是一个中华文化和美学的无尽宝藏,经典是承载民族优秀文化的高贵器皿,美育需要重视经典的品读和弘扬,应该让《红楼梦》教学成为美的发生现场,成为审美与启智的人文空间。

顾春芳开设的多门《红楼梦》系列课程为《情观红楼梦》的创排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为了突破《红楼梦》教学的单一模式,她将红学的理论教学扩展到舞台的实践阐释。根据艺术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MFA研究生群体的专业特点,通过经典品读、人物阐释、剧本编创和排练演出四个阶段,在“经典阐释+沉浸式美育”的教学模式中,最终完成《红楼梦》的经典改编和舞台排演。顾春芳以深厚的学养、科学的方法、投入的教学点燃了学生们的创作激情,推动北大学生对这部中国文学的伟大经典的深入了解和热爱。

《红楼梦》课程课堂教学

《情观红楼梦》的创排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中华美育思想,是对此前顾春芳在中小学美育和大学美育教材编写中关于“沉浸式”“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美育观念的一次全面实践。

顾春芳希望以简洁而独特的诗性表达来诠释大家心中的《红楼梦》,触摸“情至天下”的价值理念及美学品味。面对从来没有表演经验的学生,她从表演基础训练开始,在没有任何布景的舞台上,通过语言、表情和身体语言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特别是校园戏剧要克服缺少经费、演员和技术支持等实际困难,此次创排创造性地化解难题,展现了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戏剧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种戏剧教学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红楼梦》人物和情节的理解,更提升了学生的表演技能和综合素养。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团队中协作,以及如何在艺术探索中找到自我。

宝黛共读《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排演《红楼梦》需要古典的情致和美感,完全以生活化的语言和行动是不能表现红楼人物的意蕴的。为此,顾春芳特邀国家京剧院著名演员张鑫,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孙良,帮助同学们进行戏曲形体和身段的训练。边训练边排练,边排练边发现问题。就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逐步掌握了圆场、云手等戏曲的动作和程式,在专业形体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舞台表现的基本方法。顾春芳所提出的“正误—生熟—粗细—本末—深浅”五个艺术标准,成为演员们检视自己创作的美学尺度。这种对艺术表现深层次的追求,不仅帮助学生们提高了表演技艺,也让他们进一步体认了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

中国戏曲形体训练

从红学到美育,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斋到舞台,顾春芳的美育课程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讲解与实践,让学生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了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她的课程不仅是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他们心灵的启迪,让学生们在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精神滋养。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对现代艺术教育的积极探索。正如她所坚持的那样,美育是心灵的照亮,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灵性的教育。

顾春芳和参与《情观红楼梦》的全体同学在燕南园

顾春芳《红楼梦》美育系列课程不仅仅是对古典文学的学术解读,对北大学术传统的继承发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承和创新实践。这些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她的引导下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感悟到艺术的真谛,体会到文化的深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