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文化中国第一讲开讲:王博主讲“做自己与在一起:从《红楼梦》讲起”
来源: 教务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10
2024年11月4日晚,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文化中国首场在二教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下沉剧场举行。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教务长、哲学系教授王博,以“做自己与在一起:从《红楼梦》讲起”为题作了精彩报告。讲座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宋鑫介绍了“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设立的背景和意义。系列讲座聚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推进文化创新”,通过搭建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引导师生从开放的角度思考和研究美育,认识美育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王博授课
王博从“人与人生”讲起,他指出,古往今来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归根到底都是在呈现人生,尤其是人心。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冯友兰的“觉解与境界”、宗白华的“意境”关注的都是人心所开创的人生境界。
王博提出,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哲学与文化最重要的两个传统,揭示了人的群体及个体面向。儒家从“群”的角度理解人,认为人是作为类的人,因此确立了仁、义、礼、乐等求其同的价值和秩序;而道家则从“独”的角度理解人,强调人是作为个体的人,因此追求无为、自然、自正、自命等立其异的价值和秩序。
他以《红楼梦》为例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庙堂与山林两种不同的生命以及“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审美典范。作为反思生命和世界关系的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金陵十二钗塑造了十二种典型的生命形象,宝钗和黛玉则是庙堂与山林生命的集中体现。宝钗善于与他人“在一起”,是合秩序的人;黛玉追求的则是“做自己”,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宝玉生命中石头和玉的矛盾体现在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两个线索之中,也是山林和庙堂两个世界之间紧张关系的形象表达。王博认为要从思想和美感角度理解《红楼梦》,思考“做自己”和“在一起”的张力与协调,基于内心而主动选择“在一起”的对象,并且通过“在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王博鼓励师生多接触、学习中国哲学、艺术与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中体悟真理、澄澈心灵,选择并创造自己想过的人生。
朱良志总结道,王博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心、儒道的群体与个体的价值、《红楼梦》的入世与离尘等问题。王博的讲授充满了智慧与风趣,启发我们在生活中感到慌乱与躁动时,保持心灵的清澈明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朱良志作总结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把握“做自己”和“在一起”的边界、《红楼梦》中的虚与实关系、人生成长建议等问题踊跃提问,王博热情细致地进行了解答。
现场师生踊跃互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