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实践课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年思政实践课启动仪式举行
2022/07/06 信息来源: 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安宁 | 责编:燕元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励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围绕“奋进新征程,永远跟党走,喜迎二十大”主题,聚焦“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四条主线开展2022年思政实践课程。本次思政实践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调研、案例讲学、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年学生体验基层生活、感悟时代主题、躬身伟大实践,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2022年7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2022年思政实践课程启动仪式。课程共建单位代表四川省汶川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应强,云南省弥渡县副县长陈贵兵,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选派汶川县挂职锻炼干部曹星,共青团弥渡县委副书记翟莹娇应邀参加启动仪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党委书记唐金楠、党委副书记卢亮、团委书记王祯、团委副书记张冉玥,以及思政实践课程助教、选课学生等共同参加会议。会议由卢亮主持。
会议播放了思政实践课程总结宣传片,展现了2021年新传学子们在山东潍坊、湖北孝感和云南曲靖开展思政实践学习的生动画面,分享了同学们的真实体验和丰富收获,并表达了对2022年思政实践课程的期待。
唐金楠作动员讲话,并为同学们主讲思政实践第一课。他指出,思政实践课程作为北大思政育人的一大创举,经过不断完善,已经提升成了一门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成为北大学子关注民生、观察社会、提升认知的重要渠道。同学们在学习实践中可以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国家情怀的高度融合。为上好思政实践课程,他希望同学们要学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亲临革命圣地了解革命奋斗的峥嵘岁月;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中感悟思想内涵;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在日常细节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积累实力,开创美好未来。同时,他还对同学们提出三点期望:人生的格局在于读书行路,用行动检验真理,以读书行路构建认知;人生的成就在于实干兴邦,要真正把个人的成就融入国家发展之中;人生的价值在于知行合一,要持续地向内修炼,超越自己,提升人生价值。
唐金楠作思政实践动员讲话
王应强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走进汶川、合作开展思政实践课程的欢迎。他表示,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至今,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汶川奋力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他期望通过此次合作,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从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北大智慧。
王应强致辞
陈贵兵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北大-弥渡”思政实践课程顺利开展的期许和祝贺。他表示,本次课程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依托线上授课,云课堂、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涵盖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数字农业等内容,搭建了北京大学与弥渡县沟通合作的桥梁。他希望青年学生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经历风雨、锻炼成长,将青春的种子播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陈贵兵致辞
2021级本科生罗方妤作为选课学生代表发言。她表示,作为北大学子,背后寄托的是社会的殷切期待,不能埋没于生活的琐碎,而要跳出来去观察整个社会,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经验,了解人民的殷切需要,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本次思政实践课程,为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提供了机会,让青年学子去见证凡人不凡的傲人成就,体会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新局中酿发展的思路,让青年学子的心与时代同频共振,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罗方妤发言
陈刚感谢四川省汶川县和云南省弥渡县对本次思政实践课程的大力支持,期待今后能持续开展深度合作,助力青年学子的成长和基层社会的发展。他希望同学们做好准备功课,通过参与数字化的思政实践课,走出书本和校园,切身体验社会,不断思考沉淀,将感受历练成能力,从而拓宽自我边界,完成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他强调,同学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基层在发展过程中所做的每一个探索,触摸基层脉搏,了解当代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胸有家国天下,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促进线上和线下思政实践相互补充,推动思政实践课程高质量创新发展。最后,他宣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年思政实践课程正式启动。
陈刚宣布思政实践课启动
卢亮介绍了本次思政实践课程的主题和具体安排,强调了思政实践课程实施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同学们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希望同学们全身心参与,确保学有所获。
卢亮介绍本次思政实践课程的主题和具体安排
启动仪式后,新闻传播专业经典案例教学举行。同学们一同观看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的《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悬崖村脱贫攻坚五年采访纪事》。课程主要讲述了小山村的脱贫故事。悬崖村是大凉山深处的贫困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因村子位于垂直落差近800米的悬崖上得名,交通极其不便。广电总台脱贫攻坚新闻报道将目光聚焦到了这个特殊的村落。记者们克服交通阻碍上山进行了初步的采访调研,在悬崖村待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前期拍摄,又经过三个月的后期制作,终于推出了悬崖村系列报道。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案例教学让同学们感受颇深,2021级本科生马洋表示:“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悬崖村迎来了自己发展的契机。原先上山的藤梯变成了钢梯,安全更有保障;修建信号基站,从此与外界有了更紧密的联系;缆车复通、一批批援助资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等等,都让这个彝族小山村获得了新生。朱兴建在悬崖村上与彝族群众密切接触了三个多月,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打磨悬崖村的报道。报道饱含深情地透过“悬崖”这一致贫的表象,从基层党员干部努力扶贫、群众努力脱贫这一内核中慧眼独具地刻画决胜小康社会中动人的瞬间。”2021级本科生魏怡如同学表示:“悬崖村的价值不在于刺激和猎奇,而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样本价值;在做相关主题的报道时,不能哗众取宠,而是必须通过我们的报道给国家提供一个可复制的脱贫攻坚的建设性意见。作为新闻事业后备军,我们应切实提高综合素养,践行‘四力’,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
本次思政实践课程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一次创新性探索,鼓励同学们知行合一,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个人成就投身于祖国发展之中。启动仪式是思政实践课程的良好开端,不仅明确了课程内容和要求,也阐释了课程价值和意义,表达了对同学们学有所获的期待。实践课程团队成员将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要求为思想航灯和行动指南,在切实的经历和体验中感悟基层生活、见证发展成就、体会时代精神,让青春力量在时代的潮流中乘风破浪,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高歌猛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文章来源:https://news.pku.edu.cn/xwzh/1e5c3d7e993643d58fdb87ec7e9ea5e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