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实践课

迎接党代会 思政实践行(四)| 2022年思政实践课,北大青年这样作答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05


编者按: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团百年大会讲话中指出:“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22年思政实践课程以“奋进新征程 永远跟党走 喜迎二十大”为主题,设置“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四条主线。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为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教务部作为主管单位,校团委作为执行单位,引领北大学子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300余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任授课教师,32个开课院系(含医学部)50余人次的院系党委书记、院长参与授课,280余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助教;250余支课程团队、3600余名2021级本科生,奔赴25个省市开展思政实践,用青年之眼考察国计民生,用青年之声回应时代召唤,用青年之肩扛起使命担当,用奋发向上的青春风貌和求真力行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随着2022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不断推进,各院系思政实践课程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着眼于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引领北大青年走向城镇乡野,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在实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院系师生缅怀革命烈士,感悟时代精神;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在线上探源中华文明,夯实学科自信与文化自信;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元培学院等院系师生深入乡村小镇,感受脱贫成就,在实践和探索中求真力行,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一、于理论处求真,自所学始力行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北大青年发挥专业所长,助力科技发展,聚焦创新创业,谋求绿色发展,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学习两弹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扬的带领下,外国语学院深入四川绵阳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三线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感受、体悟中国科技城的特色与魅力。在两弹城中,实践团成员走进邓稼先先生的旧居和防空洞,切身感受新中国核武器研发、试验的艰辛,亲自体会前辈科学家们开展科研的艰苦条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回溯那段艰难岁月,感受伟大科学家们在“两弹一星”研发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巨大牺牲。同学们还学习了“两弹一星”研制的发展历程,通过馆内保留下来的史料,直观体会当时紧张的国际环境,感悟两弹的成功研制对新中国国防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意义,领会“能战方能止战”,加强和巩固国防建设的意义所在。“两弹一星”精神深入实践团成员内心,实践团成员立志将青春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

实践团成员参访两弹城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学院党委副书记董子静的带领下,数学科学学院师生前往浙江嘉兴,以“聚焦中国智造,学习红船精神”为主题,深入了解科技创新的先进成果和人才引进的成功案例。在嘉善县博物馆和南湖红船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悠久历史与红色基因,更加坚定为公为民奉献自我的决心;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海外留学人员聚集地“归谷”,实践团成员们感悟到嘉善紧跟时代潮流,蓬勃发展的经济命脉。“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时代责任。

实践团在归谷科技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学院党委副书记贾方健老师的带领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烟台市实践团以思促行、以行促思,引导学生成长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途上的先锋分子。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业达集团、正海集团和万华集团并展开座谈,深入了解企业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的精神。在八角湾科创中心,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烟台市吸引人才的独特优势。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青年人应当锐意创新、敢为人先、求真力行,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实践团参观烟台正海集团

二、探寻文化源流,见证乡村振兴

北大青年深入祖国沃土,走向四海八方。他们探寻红色火种,赓续红色血脉;他们遍访名胜古迹,传承千年文化;他们尽己绵薄之力,助力乡村振兴。北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考古文博学院线上思政实践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曹蓓、团委书记张润芝的指导下,开展了以“探源中华文明,夯实学科自信”为主题的思政实践。实践团成员在线分享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的相关展览,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校友进行了在线交流。通过线上观展、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团队策展等方式,实践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透过屏幕领略中华文明灿烂瑰宝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夯实考古学科自信和中华文化自信,深刻体会新时代青年考古人的使命担当。

校友许丹阳与实践团成员座谈分享

以“以青春之志传承红色基因,尽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为题,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赴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开展思政实践课程,在学院党委书记李培军的带领下,以“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为主线,主要围绕“追随先辈足迹,传承红色文化”“领略农村新貌,体悟乡村振兴”“大牺牲造就水库盛景,宣讲会助力雏鹰起飞”三个方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实践团成员在高君宇纪念馆重温入团誓词,在米峪镇战斗遗址回顾革命征程,在曼咀岩村豆角大棚感悟时代变迁。让历史说话,让现实发声,以真情感人,认识基层才能认识中国,亲身感受激发深刻思考,实践团成员必将不负先烈遗志,不负党和国家的期待,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参观曼咀岩村豆角大棚

“铭记艰难岁月,不忘初心本色,牢记使命担当,砥砺奋斗前行。”在党委副书记唐平带领下,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山东潍坊开展调研,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感受潍坊红色文化。同学们在崔岭西村了解人才“回流”状况,在寿光村参观调研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在三元朱村重温老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党员和群众建大棚种蔬菜的奋斗故事。通过深入探索潍坊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调研学习乡村振兴潍坊“三个模式”,感受来自潍坊的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信心和决心,树立了勤奋学习、报效家国的信念和理想,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实践团成员参观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

在思政实践课程的不断推进中,北大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抓住历史源头,承继党的红色基因与优良传统,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深入基层乡村,感受脱贫攻坚光荣成就,展望乡村振兴美好未来,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立足专业特色,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新时代洪流下以炽热的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务实力行,书写伟大时代的青春华章。

文章来源:https://news.pku.edu.cn/xwzh/08b454019423414b8d136965d95617fd.htm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