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人物 | 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这个老师、这门课带你走过一生

来源: 北京大学教务部        发布时间:2020-01-01

     你见过刚出生的婴儿长什么样吗?你听说过孤独发展性障碍吗?父母生二胎,如何让老大接受孩子更容易抑郁?中国式家庭老生常谈的“打孩子”“打屁股”一定是罪吗?……

     从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名为“人生”的秩序就开始安置着每一个个体,然而在万千众生身上展开的方式却又如此纷繁。在北京大学,有位老师开设的一门课,不为别的,就为了带着你我“走遍一生”。

     这门课,就是苏彦捷老师的“发展心理学”。


“我还是喜欢教书”

“我有时候自己想想,就是比较喜欢教书。”

图片

苏彦捷老师

     今年已经是苏彦捷在北大任教的第二十八年,在“教书”这项事业上,她的专注与热情似乎从未有过片刻的褪却。

在近五年里,苏彦捷承担了“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等本科生课程、“发展心理学专题”等研究生课程以及元培学院通识教育新生讨论班、“智慧的演化”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苏彦捷陆续主持展开了三项教学改革项目,编著或翻译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七部专业教材。

这股一心扑在教学上的热情,和苏彦捷待人接物时不吝于展露的温和笑容一般,有着极为生动的感染力。她曾经收到一封来自学生家长的信,信中坦陈自己孩子在专业学习上的弱势,字里行间难掩对其课堂表现的担忧,末了希望苏老师能够对他多一些关注——这封信让苏彦捷颇为惊讶,因为在她的眼中,那个孩子是一个有潜力、能表现、也能创造的学生,完全不存在其父所言的能力不佳、学习吃力等情况。然而带着家长的恳切嘱托,苏彦捷还是在课堂上留了心。在她的“暗中”关注下,随着课程不断深入,这位同学不仅越来越有热情,而且表现得越来越出色。“你看,你想要做好的事情就都能做,特别棒!”诸如此类的朴素而直白的赞许,也是苏彦捷发自真心的认可,当它们被另一颗真心接收时,碰撞出的会是无限的勇气与热情。这门让阳光抚去阴影的课程,就是由苏彦捷讲授的“发展心理学”。

       用学生们的话讲,苏老师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花样百出”的课。假使你选修了这门课程,那么埋伏着的考验从第一堂课就将悄然开启,回溯个人成长经历、评析时事新闻、医院实地观察、设计研究方案、制作科普视频、绘制展示海报……而当下这般异彩纷呈的课程轮廓,是在幕后“工程师”苏彦捷一步步反复涂改的蓝图中逐渐变得清晰的。


图片    

苏彦捷在课堂上讲授


     “发展心理学”的定位是一门面向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大二学生及部分外院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面向这些刚刚“入门”、专业知识近于“白板”状态的学生,专业知识怎么讲、专业研究怎么做,才能有效果、有水平?因材施教、授人以渔、学以致用、个性发展——这是苏彦捷经过漫长探索、革新进而构建的教学理念。而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她在教学事业上的追求,那就是“变化”,“发展心理学”课程在苏彦捷的手中曾几经创新。

     第一“变”,是将“知识传授”与“知识探索”进行有机结合,将大班教学和小班研讨相结合。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路径而非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纸面上,苏彦捷的整个师门都被“动员”了起来。“发展心理学”配备四个讨论班,每班有一位主助教带领讨论并进行情况评估,还有一位辅助教全程参与讨论,而在课堂上言无不尽的苏彦捷在讨论班环节中则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倾听者”,每一个班都到访,每一种声音都不愿错过。对于学生们而言,讨论班的任务并不仅仅停留在回顾课堂、解决困惑,在课堂分组后,他们就会来到一个更加高难度的关卡——设计研究以及科学实践。同学们需要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确定独立的研究主题,通过心理学实验中需要的规范科研方法展开主题。相比于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发展心理学”能够真正带着同学们领略科研过程,对同学们的提升更大、更实在,但要求也势必更加严格,以至于学生们纷纷发出“哀嚎”:“苏老师,我们太难了,真的太难了!”从学生、助教那里及时收取的反馈给了苏彦捷一个反思的机会——大二学生科研基础薄弱,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既学以致用、体会科研过程,而又不至于“瞎猫捉耗子”呢?面对已经暴露的问题,苏彦捷的革新向来大刀阔斧,从不犹豫。

    第二“变”随之而来,在2019年春季学期的新探索中,“发展心理学”课程将小组作业从原来的研究设计任务调整为对“经典研究”的重复和阐释,要求学生在精读一篇经典文献的基础上,重复实验过程,并且拍摄一个科普宣传短片。这一次教学改革的成效同样是显著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对经典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细细品味了经典实验的设计精妙之处,并且自己去重复了实验的各个细节。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形成较为形象、深刻的认识,而在重复实验的环节里,也能进一步积累科研实践的经验。


图片    

《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颁奖环节


       要求的“放低”,并不意味着质量的“下沉”。苏彦捷仍然大力鼓励同学们在“重复”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令人惊喜的是,有许多小组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自主思考,对原文献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真正做到了品读经典和创新探索的有机结合,而这种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中恰恰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有创新,而形式更是新上加新。拍摄科普短片这种形式很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大家的制作成果呈现得格外精美、生动,兼具科普性和趣味性,以至于关注公众科普的央视纪录片频道编导都对其印象深刻。

图片    

     2019年春季学期《发展心理学》课程作业

——科普海报示例


“我总是在那儿想,我的课还能再怎么动、怎么变。”

     苏彦捷对教书育人的喜爱迸发为不曾熄灭的职业热情,在立足现实、求新求变的教学之路上,她为自己、也为同样从事心理学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了极为新锐、可贵的前进方向,她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在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多所高校间传播推广。


“心理学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学科”

“我每次讲这个课,其实就是带着学生走走,

走一生,走这么一辈子。”

     这句话大概不止是苏老师的戏说,“发展心理学”的意义真正做到了从课堂落地生活。

     面对这些正当少年的学生们,苏彦捷对于生命的展开常常带着一种肃穆与温柔并存的使命感。“我其实每次因为讲生命的孕育就要讲好长一段时间,从很小的时候,比如说受精卵要着床的时候,就会只有大概百分之大概四十才能着床——也就是说其实就已经有很多牺牲掉了……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着床之后你又会有很多的风险,比如自动流产,出现各种的这种怀孕妊娠的一些问题,那么不断地就会有淘汰。最后大概可能只有30%左右的我们能够在这些风险当中存活下来,我就给学生说,你们看看,生命是多么的不容易。”

     对于苏彦捷而言,这种直面真实、娓娓道来的讲述更像是一种提醒——一种善待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提醒。为了让效果更生动、印象更深刻,苏彦捷找上了北大国际医院,每学期都要带着课上的学生去看真正的新生儿。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而言,他们对“新生儿”是严重缺乏经验、缺乏概念的。在过往的参访经历中,同学们发出最多的感叹竟然是:“刚出生的婴儿原来只有这么小!”不同于课堂投影屏幕上比例放大后的照片,眼见为实的效果深深震动了每一个人。苏彦捷还不止一次地发现,班上的男同学们看到这些稚嫩的婴孩时的反应可以用“不知所措”来形容,有些人甚至慌乱地捂上了眼睛。

图片    

学生观察新生儿

     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名为“人生”的秩序就开始安置着每一个个体,然而在万千众生身上展开的方式却又如此纷繁。在“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开始,苏彦捷设置了一个“成长故事分享”的环节,为了把同学们拉入讨论的框架中,生命发展的不同轨迹就在这一片欢声笑语中徐徐铺开。在这门课中不仅要观看自己与身边人的人生,苏彦捷还谈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非典型发展的孩子,存在着比如孤独症、自闭唐氏综合症、多动症、心智发育迟缓等等情况,我们就会带大家到海淀培智学校,去看看这些孩子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在“发展心理学”的课堂上,各种生命的样态都值得被关注。

图片    

学生参观培智学校

     在苏彦捷看来,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社会新闻也是这门课“落地”的工具之一。在每周的课堂中穿插了新闻评析这一环节,老师会带着同学们一同讨论近期观察到的有关父母教育、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新闻话题,利用课堂知识进行评析、分享观点。“我们学心理学的,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好多时候,人家会问说,你学心理学的,你看看这件事是怎么个情况,那么你首先得给人解释一下吧。所以我们一般要先把这里头的问题或者概念把它解释出来,然再说我怎么去理解它,然后再看你能不能给人家一些建议,对吧?这事我还比较在意。”在课堂上还原心理学专业学生真实直观的生活情境,这是从理论走向应用时自然的一步,也是心理学走向生活时必要的一步。

     除了让学校里那些正当青春的少年们对生命有了更加直观的体察与真实的触碰,苏彦捷还收到了一些有趣的反馈——来旁听的老师们许多已经步入中年,面临养儿育女的人生责任,在如何看待、引导子女自我发展的问题上,他们往往能在这堂课中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正如苏彦捷所说,“心理学是一门让人生活得更好的学科。学了心理学不一定不犯错,但有一点和没有学过的区别——我们总会反思。”而这,也正是让苏彦捷在专业领域摸索前进三十余年道路上的重要趣味。


“学生是我最好的灵感”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晚上,距离约定时间已过半晌,方才看见苏老师匆匆赶来的身影,甚至来不及卸下一身寒气,脸上的笑容却已经毫无保留地温暖了这方屋室。原来,在2019年秋季学期,苏彦捷老师参与了生命信息科学学院的张海霞老师主持的共同承担了公选课“在北大做最好的自己”的授课工作,而这次意料之外的“迟来”,其实是苏彦捷被学生们课后蜂拥而至的问题“绊住了脚”。

     诸如此类的师生互动,是苏彦捷教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门课能不能上好,其实关系着各方面的努力。如果学生没有给我一些互动和刺激,我可能就没劲。”

     在苏彦捷对“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改革中,学生的意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原来学生老说他们负担重。为什么他觉得负担重?所以我就会想,而且我就老问他们还有助教,如果助教原来上过了这个课,他就会有一些体会,给我好多的建议。所以我们也是这种磨合。我觉得特别好,其实老师上课也是在学习,也是在不断的想怎么能够把我们要讲的那些东西去更好的传递,对吧?”

图片    

苏彦捷及学生合照

      2017年,苏彦捷获得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共四项,其中包括“元培学院新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曾经,元培学院开设了新生讨论班课程,主题大致围绕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展开,由各个方向的老师来介绍。“后来我们就发现,因为我们元培方向太多了,就分成了人文社科和理工,稍微做一下方向上的那种区分。”目前后来元培学院的新生讨论课模式,也就是在学生的反馈的过程当中逐渐调整形成的,由高年级的学生来给刚刚入学的“小萌新”们做一些细致、具体的分享。在苏彦捷看来,“在这过程中,我觉得体会特别深的,其实学生的这种想法,有的时候是特别有趣的,而且也是能反映他的需求的。所以可能在比如说课程的这种改革建设过程中,多跟同学去交流,然后能够跟他们去一起来建设这门课是肯定是最有效的。”

     在意学生的苏彦捷从不吝惜于将自己的时间花费在和学生的交流上。为了记住他们的脸,更好地和学生互动,苏彦捷为每位同学都制作了一张名牌,“我一看我就知道你是谁,老看老看,我记住了谁是谁,这样的话,中间下课也可以跟他们聊聊。”苏彦捷每次对课程进行设计和调整后,都需要聆听倾听来自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反馈,“我蛮在意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反馈。因为这种在意,我觉得是一个可以不断地做一些调整。比如说我们有一些想法,我们可能想象得挺好,但是他不一定感受得到,对吧?你就听听他是不是觉得这样可以,所以我觉得我们会要用一些方法,让他能够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这样的一个设计。”

     在采访前夕,苏彦捷还在反复和自己门下的研究生们讨论“我们的课应该怎么上会更好”——这一追问宛如一道不可回避、永无“标答”的开放命题,贯穿着苏彦捷的教学生涯,也将在未来持续绵延。


名师简介 | 教学卓越奖

“教学卓越奖”是北京大学为营造重视教学和奖励先进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而特设的奖励。2019年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的获奖者分别为陈江、李康、刘怡、苏彦捷、徐怡涛、赵明辉。

苏彦捷自1992年7月起开始在北大从事教学工作,主编的发展心理学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曾获第十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7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2018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同年获曾宪梓优秀教学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