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教育教学系列奖励巡礼 | “要与患者共情,更要与学生共情”——访教学卓越奖获得者李蓉

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29


编者按: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北大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北京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卓越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取得丰硕成果。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北大新闻网特联合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推出《教育教学系列奖励巡礼》专栏,讲述获奖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以先进典型激励师生在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迈上新征程,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患者做了B超、X线、腹腔穿刺等检查,现在贫血又加重了,生命体征不稳定,有失血性休克表现,怎么办?”北医三院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李蓉教授问道。

李蓉

“咱们已经通过仔细的问诊和查体,仍难以确定病变的性质,是不是试试剖腹探查?”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柏佳丽想到了以前普外科课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细节,试探性地回答。

李蓉赞许地点了点头,为学生进一步讲授对这位急腹症患者的治疗方法。

——这不是在诊室,而是病例讨论课上的一个场景。

平实缜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或“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病症,或借助病例梳理关键知识点,或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将问题全貌展开……

在病例讨论课上,李蓉经常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凝练出典型案例,设置临床场景,向同学们描述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

学生需要根据表象进行判断,并结合患者性别、年龄、伴随症状、个人体质和家族史等等因素,通过进一步“询问”,给出检查方案和治疗意见。

“希望通过这门课培养学生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李蓉拿急腹症举例,“急腹症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腹腔里有出血,也可能是因为腹腔里有炎症,还可能是一些器官出现扭转后引发……虽然对患者都是疼痛的症状,但医生要根据患者疼痛的细微差别,准确判断疾病的可能性。”

“李蓉老师的授课风格很平实,思维很缜密,她会引导着我们,就像探案一样,在要素不同选项的排列组合里抽丝剥茧,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柏佳丽饶有兴趣地说道。

平实无华、娓娓道来,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听李蓉讲课,你会觉得“平实也是一种美”。201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罗仁欣对李蓉讲授的《生育力下降》印象深刻,课堂上,李蓉将孕育比作“种子发芽”,提醒大家:生育力下降,不仅仅要考虑“种子”的问题,也要关心“土壤”是否肥沃,包括“大环境”的异常变化带来的影响。

“贴近自然的三个比喻,看似不加文饰实则用心思考,即通俗易懂又让人印象深刻。”

“临床思维能力也需要从临床实践中积累而来。”李蓉在教学中积极推动运用AI等新技术进行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接近真实的临床教学平台。比如,取卵手术是在阴道超声引导下进行的,在李蓉指导下,学生会先在模拟器上反复训练,直到形成身体的肌肉记忆,“以减少意外和偏差给患者造成的影响,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学生为本:重视教学改革创新

罗仁欣印象深刻的《生育力下降》这门课,也是北大医学“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体系的课程之一。

近两年,作为北大医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生殖医学教学改革主要聚焦“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项目的副PI,李蓉在PI指导下,和项目组教师一起,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创新,进行了大量探索。

“过去我们想着怎么让不孕不育患者怀上孕,现在更关注怎么让患者生得好。”李蓉认为,随着科技发展,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推进,临床诊疗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子宫肌瘤过去考虑切除器官,现在更多考虑切除肌瘤保存器官。“这就需要从课程体系到整体治疗观念的革新,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就是以女性生殖系统的某个器官为核心,以此向外发散讲述相关疾病发展的过程,在讲述中穿插各类专业知识。传统教学由于要对疾病逐一讲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知识的重复,虽有助加深记忆,但费时不少。“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把更多时间用在实践探索和掌握前沿知识上。”李蓉说。

刚开始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就连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感到不适应,个别教师甚至认为讲授过于“超前”。“我们经历了至少三次集体讨论备课”,每位教师要讲哪些内容,哪些知识给学生复习,前沿知识安排到哪部分讲述……李蓉和教师们一起,将备课的过程变成重新学习、打磨教学技能的过程。“北医三院妇产科和生殖医学是我经历的最有趣的见习课程之一”“授课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认同感、使命感”……学生的良好反馈是师者最大的欣慰。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为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李蓉积极参与教材编写,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遗传与优生》, 副主编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教材《生殖医学》,参编卫生部规划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妇产科学》《生殖工程学》。

为推动医学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李蓉还领衔录制慕课“生殖云课堂”,上线两个学期,学习人数近 4 千人, 受到本科生、 研究生及对生殖内分泌知识感兴趣社会学习者广泛好评。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

从毕业留北医三院工作,到成长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蓉在科研上走了很长的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李蓉深知提高研究自主性的重要价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储备、性格习惯等因材施教,从不一刀切地要求每个学生每周都汇报科研进展,而且针对不同的同学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提点,逐步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完成研究设计。“刚开始学生研究思路不太适合临床,或研究方法不是最优,”李蓉说,“这没关系,这些都是学生走向独立研究的必经之路。”

柏佳丽最初和李蓉结缘于本科科研训练项目,在项目面试时,看到多数同学选择偏临床方向的研究课题,自己选择的是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机制探究这个偏基础的方向时,有点惴惴不安。李蓉立刻联系基础实验室高年级学生到现场沟通、琢磨课题,并嘱咐经验丰富的师姐多教她实验方面的知识。“这极大激发我的科研热情,老师的鼓励让我迈出了科研训练的第一步。”柏佳丽说。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生殖功能障碍与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影响我国大约 5.6%的育龄期女性,这是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李蓉科研的重点关注所在。

在李蓉指导下,学生从非编码RNA的角度探究PCOS女性子宫内膜功能受损的具体机制,探索以环状RNA为起点的调控通路,致力于阐明 PCOS无排卵与代谢异常的病理机制, 拟为PCOS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这只是李蓉指导学生研究的课题之一。近三年,李蓉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问题,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20人。

虽然在研究中给学生很大自由,但是李蓉对学生科研的质量要求严格且细致。忙完一整天工作的李蓉经常为学生修改文章到深夜。“每一封邮件老师都会仔细阅读并一一提出问题和回复,很感动。”2020级妇产科(生殖医学)专业博士生刘芬婷说。

李蓉本人也圆满完成66学时理论授课和48学时的见习授课。她的付出,师生看在眼里,2020年,李蓉获北医三院“良师益友”奖;2021年,李蓉获北医三院杏林医师优秀教师奖。

润物无声: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

“每个人体质不同,不要灰心,我们中心有好多比你更年长的都有了活泼可爱的小宝宝呢。”

李蓉很忙,医疗、教学、科研,让她将时间细化到小时为单位,但面对不孕不育患者的疑惑与反复追问,她总是认真地倾听患者的心声,语气和缓地关怀,充满耐心地安慰。

李蓉

第一次和李蓉出诊的刘芬婷,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医学的温度”。“平等对待患者,尊重患者、关怀患者,背后是李蓉老师对患者的共情,是李蓉老师‘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仁心,这是我医学生涯中的宝贵课程。”刘芬婷说。

“要与患者共情,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情。”李蓉曾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做义工,让学生亲身体悟患者的疾苦和不便,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大家与患者“共情”的能力。“医生如果不愿意了解患者的痛苦,或做不到从身体上、心理上感知患者的细微变化,那就很难帮助患者真正解决问题。”

同学们亲切称呼李蓉“蓉蓉老师”。下课后李蓉经常被女学生们围住“窃窃私语”,有些女生在考试应激状态下出现月经紊乱等困扰,李蓉会耐心提出贴心的“专业建议”。

兴致勃勃的柏佳丽在课题组的第一周,就快速上手了细胞实验、分子实验和动物实验,每次和李蓉汇报“微不足道”的小进展、小计划时,总能收到李蓉的笑容和鼓励。“还不错,下周的实验可以再摸索一下方法、验证一下。”

共情,是耐心倾听,是感同身受理解他人;共情,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李蓉还记清楚地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自己的老师——“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当时已经70多岁,仍然坚持每周一次查房,并要求学生们提前一天准备好所有病例,无论是患者身体情况、身体发生的细微变化,还是化验的指标数据,“都要了熟于心”。

“我也这样要求我的学生,”李蓉说,“切身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人物名片:

李蓉,北医三院生殖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多囊卵巢综合征及不孕不育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女性生育力评估及保护、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中的反复着床失败的相关治疗。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遗传与优生》。曾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称号,北医三院“良师益友”导师以及“杏林医师”优秀教师奖。2019年带领生殖中心获得北京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教学团队。2022年获北大教学卓越奖。

专题链接:教育教学系列奖励巡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