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北大教学成就奖获得者白建军:为师者,当寝食难安

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0-09-10


编者按:9月10日,值此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北大教师们在勇担时代使命中的突出表现,擘画新时代下北大发展的蓝图。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北大教学成就奖获得者、法学院白建军教授发言,以下是讲话全文。

白建军

尊敬的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该感谢我的老师,我老师的老师,特别是我的同事们。你随便敲开法学院哪间办公室,出来开门的多半是某个领域的大牛。他们身怀绝技,却深藏不露,没来申这个奖,让我有了机会。

值此教师节之际,我想跟年轻的北大人分享我的一个体会——错觉误我。

首先是“角色错觉”。我一直以为,写作是因为读者不知道的事儿我知道。讲课是因为学生不懂的事儿我懂。其实,没有一个读者、学生是白纸一张。写作是与读者交流,讲课是激活学生的已知。于是,我试着作为读者去写作,在学生的课桌上备课,站在读者、学生的角度去写书、教书。结果,被拒稿的情形少了,也越来越享受在几百人的大课上与学生轻松互动的美好感觉。

第二个是“学科错觉”。我一直以为,我所在的学科就是我的栖身之地,是我看世界的窗口。可是,当每个人仅仅从自己的学科窗口看世界时,原本完整的世界被人为肢解了。大学的使命,不是切碎世界,而是发现世界的原貌。一个偶然原因,让我从法学围城里向外张望,触摸到统计学、信息科学、金融学。结果,交叉研究让我一发不可收拾:需要对话的领域、可做的选题太多了,现有的知识装备太少了。

第三个是“师生错觉”。最后一次课上,我问学生:“你们有谁见过第二天的太阳?”几百个孩子一下儿安静了。我说:“我见过——你们就是我明天的太阳”那一刻,有学生掉泪了。但现在,我要郑重声明,放弃“日心说”:教师与学生,到底谁是谁的未来?按照“日心说”,学生是教师的未来。而实际上,这话该反过来说:教师才是学生的未来——你在讲台上的一言一行,开题、答辩中的一问一答,论文著述中的一字一句,甚至日常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把某种东西传递给学生,在学生身上留下老师的印记,简称“师印”。如今,当我看见学生做了大学老师,也得到他们学生的赞誉,当我发现学生论文中也有我曾有过的毛病,当听说有学生毕业后不做法律了,却仍然学着我们的样子接人待物,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后怕!今天,我们得天下英才而“遇”之,明天,曾经的英才,会因为各种事情想起我们。其中,可不一定全是谢意。是故,为师者,当寝食难安。

以上错觉,耽误了我好些年。要不然,我应该做得比现在好一些。

谢谢!

个人介绍:白建军,男,1955年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雅特聘教授。首创全校本科通选课《犯罪通论》、研究生《金融犯罪》、《法律实证分析》等课程。倡导法学领域的跨学科思维,用法学、统计学和信息科学方法从司法大样本中筛选不典型案例、反例,引导学生反观典型,发现实践理性。近五百学生的课堂上气氛热烈,课程评分97.14分。

在国内法学界最早从事量化分析实证研究,提出“说出事实,是一种优雅的批判”“控制社会控制”等学术理念。有《罪刑均衡实证研究》《关系犯罪学》《法律实证研究方法》等九部个人专著,以及多篇文章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独立发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