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穆良柱:北大十佳教师,学生眼中的“穆法师”
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2-06-29
编者按:近年来,北大各级党组织领导有力,广大党员冲锋在前,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北大新闻网特开设专栏,展示这些先进典型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以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党建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本文为你讲述2020年度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穆良柱教授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故事。
一堂电磁学课上
在看似没有通电的情况下
穆良柱老师“徒手”点亮了日光灯管
学生们大呼神奇
全校闻名的“穆法师”称号就此传开
穆老师的课程
也因为极高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时常一座难求
这位深受同学欢迎的“老法师”
201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2019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
2020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
本期“北大学者书房”
我们一起和北大物理学院的穆良柱教授聊聊天
01“阅读的享受,没有边界”
“我有一个贪心的念头——看遍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
走进穆良柱老师的书房,书架上陈列着的典籍类别广泛、琳琅满目。虽然自己研究的是物理学,但穆老师对书籍的挑选并不仅限于专业范围内,而是各方涉猎,多面吸收。
穆老师坦言自己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深受中学时期所受教育的影响:穆老师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小县城长大,当年有许多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被分配到他就读的中学进行工作。也就是那个时候,他从中学老师身上学到了相对系统、全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穆老师说“自己绝大部分的逻辑训练都是在中学完成的”,这也为他之后的认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浙一带风景如画,水系稠密。学校之外,在浓浓的文化氛围浸染下,穆老师开始了广泛的阅读,并尤其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流畅的表达,颇具趣味的情节牢牢吸引着他,书籍的魅力在他心中就此生根蔓延。
穆老师回忆说,自己中考的那年暑假正值图书馆搬新楼。看着书山书海从自己眼前经过,他的内心澎湃不已,贪心地想要看遍整座图书馆的藏书。他不设边界地阅览,从资治通鉴到诺奖得主传记,从历史古籍到现代文学,甚至是讲授插花的书籍都被自己借来通读了一遍。
虽然穆老师认为自己当时“不会看书”,打趣说“什么书都看,但没有形成体系,甚至除了金庸,都不怎么记得住其他作者的名字。”但广泛的阅读还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发挥着作用,使他在此基础上,慢慢摸索出了更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
大学期间,对物理学兴趣浓厚的穆老师形成了清晰而有力的目标——把物理学明白。所以除了完成课业任务外,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阅读物理专业的书籍上。
由于目前正在做普物教材的编写工作,穆老师现在主要钻研的是同类教材、百科以及一些前沿资料。在专业范围之外,穆老师会根据兴趣,阶段性地投入到某一类领域的阅读。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穆老师提到了张五常老师和林毅夫老师:他认为张五常老师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模型和自然科学很类似,也佩服林毅夫老师能够“对未知的东西构建出自己理解的新结构经济”。
在艺术领域,穆老师提到了研究电影批评的戴锦华老师。通过阅读戴老师的著作,穆老师认为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能基于实践,在社会的某个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大家进一步探索未知世界很有帮助。
穆老师很欣赏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天才约翰·巴丁(John Bardeen),也极力推荐其传记《旷世奇才:巴丁传》。巴丁的晶体管效应和超导BCS理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穆老师阅读其传记后深受启发,明白了要把“复杂”拆成“简单”的核心思维。即,把复杂的内容拆解成已经存在于记忆中的内容,进行类比之后,再通过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辨找出新的学习点。
除此之外,穆老师还推荐了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和理查德·费曼的《别逗了,费曼先生》,可以进一步补充有关“复杂”和“简单”的理论知识。
《物理学的进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利奥波德·英费尔德[著]
《别逗了,费曼先生!》理查德·费曼、拉尔夫·莱顿[著]
02“边界之外,世界是一通百通的”
“学而时习之”中,“习”的繁体字“習”,意为小鸟不断探索飞翔的过程。“时习”,即是在合适的时间,去探索新的东西。
作为一个理科学者,穆老师仍在持续学习很多非本专业的知识。他不赞同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割裂开来,反对“理科生就不需要阅读社科类书籍”的看法。相反,他认为二者有很强的关联性,因为“人是需要理解外边的。”
所谓“外边”,一是理解“整个世界是怎么回事”,这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二是探索“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这便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学习了一门知识后,会发现世界的其他领域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一通百通”。
在当下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里,人们的很多知识都不是通过读书获得的。穆老师并不反对通过浏览短视频或阅读公众号文章等碎片化的方式获取信息,但他认为,如果自身尚未形成较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较全面的思辨能力,那就仍然需要静心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从他人的思想中提炼总结,进行真切的实践后,达成真正的进步。如此,则可以更好地将散碎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自身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穆老师举出一个《论语》中的例子:“‘学而时习之’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你真的明白其中的含义吗?”穆老师说,过去的自己也认为“习”只释为“温习”,直到有人解释其繁体字“習”,意为小鸟不断探索飞翔的过程,才使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人类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探索实现的。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所谓“时习”,便可以理解为“在合适的时间,去探索新的东西。”这样的理解,如果不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实践,是很难有所领悟的。
03“在未知中构建自己的理解”
“用神奇、直观的现象,让物理学习变得有趣而高效。”
跟随穆老师的脚步,我们来到了物理实验器材的陈列室。里面的每个柜子都用纸条分门别类地标注了不同的领域,一路走过去,仿佛秘道一般。穆老师缓缓转动活动柜的把手开关,“穆法师”的“实验神器”便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这里不仅有老师们自制的物理实验器具、物理演示实验的珍品,还有多年研究流传下来的老旧古董。据穆老师介绍,这里留存了许多当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三校共同使用的实验器材,非常珍贵。
在物理领域,学者们既研究世界最小的微粒,也研究世界最大的宇宙,在认知间穿梭,在实践中探索,穆老师正是这其中一员。
谈到物理、数学和哲学的关系,穆老师认为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种哲学,注重逻辑的推导和构建公理化体系,而物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补充实验认知,即进行更多的实践。穆老师用“卡诺定理”为例,说明物理可能在推导过程中出现逻辑错误,但只要用实验去进行检验和优化,则依然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反对封闭式的不可证伪的学说,这与物理的真实严谨是背道而驰的。
穆老师非常注重教学。他认为,当下的教育模式会逐渐出现改变,人才的选拔方式也会慢慢优化。由于创新能力略显不足,我们在遇到西方对关键技术“卡脖子”的情况常会束手无策,所以教育体系必然要向拓宽学生探索能力的方向发展。
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穆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创意、生动迷人。比如穆老师会在钢板上撒上白色石英砂,用琴弓摩擦钢板边缘,石英砂就会在钢板上呈现出规整的“图案”,显示出驻波的波腹与波节。不少同学表示,早就听闻穆老师讲课特别有意思,所以选课的时候就是奔着穆老师本人去的。
当问起穆老师的课堂“有意思”在何处,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是穆老师课上所做的实验演示。这些实验演示用直观、神奇的现象,帮助同学们理解所学的知识,让物理学习变得有趣而高效。
“在未知中构建自己的理解”,这是穆老师认为教育应该真正达成的目标。只有从思维层面做到探索和创新,高校才能真正做到在全新的领域“培养大师”。
个人简介:
穆良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1996年入学北大物理系,2005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他潜心研究物理认知与教育规律,提出ETA物理认知模型,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突出,受到学生一致好评。201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19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2020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理认知规律、原子核结构、量子纠缠等。
原文链接:北大十佳教师,学生眼中的“穆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