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讲堂

腹有诗书气自华——记北京大学“博雅人文讲堂”课程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21

【编者】根据教育部统一安排,北京大学于2020年开始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首次实施“强基计划”招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中文(古文字学)、历史、哲学、考古和基础医学10个A+学科招收综合素质优秀、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为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学校于2020年8月成立博雅学堂,并在理学部、人文学部、相关院系和教务部、教务长办公室等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下,组织北大上述基础学科的顶尖师资,为这些基础学科的新生开设两门系列讲座新课——“博雅理学讲堂”和“博雅人文讲堂”,让新生尽快从大学生的角度了解这些学科的内涵和魅力。

在两门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老师和学生,听听他们对课程的看法。

人文讲堂上,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2020年9月24日晚,北大博雅学堂开设的新课“博雅人文讲堂”首次开课,引起不小的轰动。在这门课中,文史哲考古四家院系的名师名家陆续登台,以系列讲座的形式为新生介绍这些基础学科,让新生了解各学科的内涵和魅力。由于形式新颖、名师荟萃且与新推出的强基计划相关,它持续聚焦着全校师生的目光。为了更好地了解博雅人文讲堂设立的初衷、具体的实施以及师生的反馈,本报记者采访了博雅人文讲堂的负责人、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教授,授课老师、中国语言文学系廖可斌教授以及数名选课的同学,倾听不同视角下的博雅人文讲堂。

“中国制造2025”与

“顶尖人才2025”

博雅人文讲堂是强基计划的配套产物,主要面向的对象是2020级人文学部的“强基计划”学生,因此谈到博雅人文讲堂设立的初衷,不得不从强基计划说起。李四龙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中国制造2025”,并把强基计划类比为“顶尖人才2025”。他说:“我们一定要借强基计划,推动基础学科的发展。我们必须为国家培养一批在基础学科领域有潜质的学生,对这些有潜力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

针对大家只把强基计划看作新招生模式的误解,李四龙表示,强基生会有不一样的培养方案,并非所谓“特权”,也没理由“低人一等”,而目前存在的招生问题能否解决,主要取决于学校在强基生的培养上投入了多少,到底能有多大效果,这要有一个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博雅人文讲堂诞生了,既作为强基生培养的关键一环,又作为教学改革的先锋。廖可斌也在采访中强调了这种培养的重要性:“北大学生很优秀,如果没得到好的教育,那么学校是有责任的;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也是很可惜的。”

“新生教育”与“导学”

谈及对博雅人文讲堂的理解,李四龙和廖可斌分别用“新生教育”和“导学”两个词来概括。知识是学不完的,因此短短八节课并不聚焦具体知识,而是致力于向刚刚进入北大的学生展示不同学科的内涵及研究方法,正如廖可斌所言,“老师给出一个大致的方向,但学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这个方向走。老师们在相关学科领域有几十年的积淀,相对来说站得比较高,看得比较远,希望自己的建议,对学生将来考虑自己的学术发展道路时,多少有点借鉴意义”。建立学科认知的同时,博雅人文讲堂也激发了同学们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教会我们热爱”是某选课同学的直观感受。兴趣,热情,热爱,层层深入,指引同学们追求心中所爱,步入学术殿堂,成就终生事业。

李四龙坚持保留的期末论文,同样别有深意。对学校而言,这是难得的摸底机会,可以了解在刚入学的半年里,学生们对什么感兴趣,对北大的课程有什么建议或批评或感想。而对同学们而言,这是大学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是同学们用不是那么成熟的眼光,用不是那么老练的笔触去思考表达一个自己的想法,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东西慢慢会成熟,但是你不能够一上来就去山寨别人的观点、山寨别人的视角、山寨别人的材料,这样下去,你可能一辈子都在山寨。”李四龙语重心长地说道。北大就是希望呵护大家的想法,给同学们足够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家也不用着急,慢慢来,想法一开始都是稚嫩的,老师们会告诉同学们怎么去充实、怎么去丰富。“我们希望同学们以后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收集材料能力、独立认知能力的人。”

“惊讶”的老师与

“太喜欢”的学生

博雅人文讲堂课堂氛围很好:课上老师博学而幽默、讲课深入浅出,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课后同学们仍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坐第一排的同学欲为老师让座,老师热情地拉他坐下,说欢迎好学的同学坐第一排。有同学歪着头听课,廖可斌毫不掩饰欣赏:“歪着头就是不以为然,我上大学的时候有时也是歪着头听课的,我认为这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因为不是全盘接受,是在批判地审视地听你讲。”

接受采访时,廖可斌对听课的同学们赞不绝口,反复提到“惊讶”“兴奋”,因为“来听课的都是新同学,但是问的问题很有水平、很有意思” “当时在场的几位老师都觉得很难得”。

问及老师们的反馈,李四龙忍俊不禁:“人文学部给他们做的微信推送,我发现老师们都挺积极地给自己点赞。像我们哲学系赵敦华老师年纪也70岁了,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推送,非常童真的样子,很兴奋地介绍自己的讲课。所以,老师们应该是非常满意的。”

受访的几名同学更是直呼“老师讲得太顺了”“太喜欢那节课”“太爽了”,连续的几个“太”充分反映了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喜爱。《礼记》曾言,教学相长也。就在博雅人文讲堂,师生间实现了这种互相刺激、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

初试锋芒与未来可期

虽然博雅人文讲堂不同凡响,可谓惊艳,但它毕竟是一次新的尝试,难免存在不足,需要在实践中完善。针对理学部同学想听人文讲座的强烈呼声,李四龙略显遗憾,表示目前的主要障碍是课位有限,日后可能的话,会推广到所有强基生,甚至是所有大一新生。而对于课后讨论不足的问题,李四龙承诺尽量增加一个助教,主持课后讨论。

就在采访后不久,我们惊喜地得知博雅学堂新生座谈会即将召开,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李四龙也对未来作出了展望,比如开展学生工作坊、学科交叉论坛、每学期更换授课教师、讲稿出书等。总之,我们不该对初露锋芒的博雅人文讲堂苛求完美,一切都还在探索阶段,应当循序渐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来日方长,博雅人文讲堂未来可期。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在此关头,强基计划的出台乃大势所趋。乘强基计划的东风,博雅人文讲堂做了教学改革的先行者,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新生教育课。它将作为北大新生的培养之基,助力燕园学子扬帆远航。我们也坚信,有了学科素养与家国情怀的结合,燕园学子必将勇担使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文字:北京大学校报记者 方文楚

编辑:安宁


返回